用故事告訴孩子甚麼是「自信」
自信與自尊來自於務實的自我認識與正向的自我肯定。
如實地面對自己,自信與自尊將油然而生。
前三篇文章,我們借用白雪公主故事中魔鏡和皇后的關係,來談父母如何成為幫助孩子正向成長的魔鏡--客觀描述、正向反映孩子多面向的樣貌,讓孩子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接納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點,並發展為獨一無二的自我。當孩子能夠認識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特質,並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相信自己的特質和能力可以解決問題,就能產生自信。
然而,要讓國小的孩子理解甚麼是真正的「自信」,還真的不太容易。在「EQ武功祕笈II--我真的很不錯」的教案裡,用兩則伊索寓言讓孩子明白:怎樣的表現算是一種自信。或許你也可以試試和孩子談談這兩個故事。
故事一:「狼與獅子」
敘述一隻強壯敏捷的狼,因各方面能力都超越同伴,因此被同伴稱為「獅子」,讚許牠有如獅子般強大的能力。有一天,狼群遇見了群獅,所有的狼都驚慌逃走,只有號稱「獅子」的狼彷彿見到同類欣喜前往,結果被獅子吃掉。
故事二:獅子和老鼠
描述一隻小老鼠不小心打擾獅子清夢,被獅子生氣抓住後,哀求獅子饒過牠,將來會報答獅子。獅子覺得老鼠自不量力,但因為不餓也就放過老鼠。後來獅子意外被陷阱網住無法逃脫,老鼠果真來報恩,用牠的利牙磨斷了繩索,讓獅子逃走。
這兩個故事讓我們看見號稱「獅子」的狼,在狼群同伴的崇拜下,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沒有在遇到真正的獅子時快逃,而招來殺身之禍。小老鼠雖然不幸落在獅子手中,卻沒有妄自菲薄而過度驚嚇,當下用哀兵之計向獅子求饒,並承諾回報獅子恩德逃過一劫。後來,因為他的小巧身體能穿梭繩索間,並用利牙,咬斷繩索而真的拯救了獅子。比起「狼與獅子」中過度自信的狼來說,小老鼠算是真的有自信。
💡親子活動
在說(看)完故事後,可以和孩子討論以下問題:
1. 狼為什麼被吃掉?
2. 小老鼠為什麼沒有被吃掉?
3. 狼和小老鼠,哪一個對自己的認識比較真實?
4. 列出1-3項孩子較不滿意的特質,討論這些特質在甚麼時候或甚麼樣的情況可以像「小」老鼠一樣發揮令人讚嘆的表現。例如:個子較瘦小,玩躲避球時,比較不容易被瞄準打到。
📖延伸閱讀:獅子與老鼠(新版)、小黑鳥、蠟筆小黑、小黑魚。
原文出處:芯福里EQ百寶箱--自我概念的提升系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