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何協助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社會情緒學習 --支持獨特大腦,培養穩定情緒與健康人際


一、為什麼要導入社會情緒學習?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青少年面對的挑戰越來越複雜,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適應、家庭期望、自我認同與社群影響等。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青少年自傷、自殺、拒學、輟學等問題有逐年上升趨勢,反映出台灣教育體系在社會情緒教育上的資源與介入仍有待補強。

因此,教育部自114年起啟動為期五年的「SEL融入國民教育計畫」,期望透過制度化的推動策略,讓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成為日常教學與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這項政策參考美國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等研究基礎,證實SEL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情緒穩定、自我效能、人際能力與整體學習成就。

對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而言,這更是教育公平與心理支持的重要關鍵。當孩子的需求被看見,適當的情緒與社交引導,便能有效降低孤立感與適應障礙的風險。

二、什麼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

 SEL是一種整合個人內在覺察與外在人際互動的學習架構,涵蓋五大核心能力:

  1.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與價值觀,建立正向自我概念。
  2.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調節情緒與壓力、設定與追求目標、培養自我激勵與堅持力。
  3.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能同理他人處境、尊重多元觀點、具備公平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4. 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建立與維持正向關係、有效溝通、合作、解決衝突與求助。
  5.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依據倫理標準與現實情境,作出明智與有意義的選擇。

這五大能力不僅影響個人心理健康,也深刻關聯學習表現與人際生活。

三、什麼是神經多樣性青少年?

「神經多樣性」強調大腦功能的自然差異,涵蓋自閉症譜系、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妥瑞症、感官處理困難等族群。這些特質並非缺陷,而是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

許多孩子在學齡前能獲得早療與資源協助,然而進入國高中階段後,因為學業與人際壓力升高,加上資源投入相對不足,他們常面臨更大的挑戰,以下是三類常見神經多樣性族群的挑戰比較:

類型

常見挑戰

可能表現

需要的支持

自閉症譜系

情緒辨識與社交理解困難

難以表達情緒、誤解語意、僵化行為、重複性活動

穩定結構、視覺化支持、同理傾聽與情緒教學

ADHD

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困難

情緒爆發、注意力分散、人際衝突頻繁

減壓策略、任務分段、正向行為引導

學習障礙/感官敏感

表達壓力、低自信、感官易受擾

逃避學習任務、封閉人際互動、過度敏感

彈性評量、多感官教學、環境調整

不同神經特質對社交、情緒或學習的影響並不相同,因此更需要個別化理解與支持策略。SEL正是架起理解與應對差異的重要橋樑。

四、父母如何協助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社會情緒學習(SE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漸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意識,父母應從控制者的角色,轉向成為「對話引導者」與「情緒共學者」。以下是幾個與SEL五大能力呼應的陪伴方式:

  1. 共同建立情緒字典(自我覺察/自我管理): 青少年常缺乏足夠詞彙描述內在感受,導致情緒積壓或誤解。父母可用圖卡、情境影片、繪畫等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找出「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並探索如何回應這些情緒的方法。
  2. 轉化誤解為學習契機(社會覺察/人際技巧): 當孩子在社交中出現誤解或衝突時,先安撫其情緒,再一起回顧對話與互動,探索他人觀點,從中建構更清晰的人際「地圖」。
  3. 與孩子一起練習預測與選擇(負責任的決策): 青少年逐漸具備推理能力,可引導其預測行為後果。舉例討論「如果我這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訓練其判斷與責任感。
  4. 提供可預期又有彈性的社交環境: 為孩子尋找具結構、明確角色與規則的社交場合,如小組任務、社團活動、藝術創作課程,讓他們逐步建立自信。
  5. 建立「先理解、再調整」的陪伴態度: 當孩子出現情緒困擾時,先接住情緒、避免指責,再一起討論可以怎麼做得更好。這樣的陪伴讓孩子相信:我值得被理解,也有能力變得更好。

 

神經多樣性不是問題,是多元人類經驗的自然組成。SEL不只是教育工具,更是一種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連結世界的語言。希望在社會情緒學習成為主流的氛圍中,有更多孩子,更多大人都一起更認識自己,更理解別人;並且在人際互動中能選擇適當的人際界線和技巧運用,讓多元並置,創造更繽紛色彩的世界。

後記:
給正好閱讀到這篇文章青少年: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請記得,這並不代表你不好。你只是以自己的節奏、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釐清感受,或找尋真正懂你的人。SEL 就像一張地圖,幫助你找到與他人連結的方法,也幫助你更懂自己。願你在這條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光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心理師為什麼不直接回答我的問題?

或許 你曾因為在諮商過程無法得到心理師直接的回應感到困惑,甚至提了一個問題後,不但沒有得到答案,還被問更多的問題,這會令人感到有點生氣。也許你曾直接向心理師表達你的困惑及抗議,而得到心理師不直接回應的理由;也許你只是默默接受,對你來說至今仍無法理解。 今天就用我的想法來聊聊心理師不直接回答你問題的4個可能理由: 1.心理師的有限性 :心理師只是受過心理專業訓練的人,不是神,無法在對 你 和 你問題脈絡 不夠清楚就提供你解答。因此,為了澄清你的問題,通常會問更多問題。 2.避免主客異位 :當問題涉及心理師私人資訊或立場時,通常也不會得到答案。因為諮商空間的主角是你,不是心理師,所以不會把談話的焦點移動到心理師個人。 3.維持你的主體性 :諮商是一種合作的過程,心理師是協助你可以成為自己主人的小幫手,而不期待你成為聽從他意見的人。所以,會很小心地提供意見;即使提供意見,也會尊重你的感覺和想法,不會強迫你接收--除非是你處在危機或違法的風險中。所以,會透過對話讓你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對話的過程,也正雙向傳遞你和心理師的視角和問題思考脈絡,你可以選擇你覺得較適當的方式來看待問題,並找到問題的答案。 4. 促進你的成長 :在上述對話過程,你會加入心理師看待事情的脈絡,也會因為心理師的提問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更多覺察,當你對問題事件和自己內在的感受、想法都更清楚時,往往問題就有了答案。在這個歷程,你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在這對話中,發展出更敏銳的覺察力以及更多元的問題解決能力。

聊聊諮商知情同意的保密原則

知情同意書的保密協定是要讓你對會談感到安心,如果你遭遇生命危險或嚴重的不當對待,也能得到適當的社會資源介入幫助。         諮商開始前,通常心理師或諮商機構的行政人員會請你填一份知情同意書,知情同意書的內容包含諮商架構或相關注意事項,例如:扼要說明什麼是心理諮商、你的諮商人員是誰?每次諮商時間、諮商費用、請假方式、保密原則......等。         保密原則通常會讓你知道在諮商中你所說的話都會得到保密,但有以下的例外: 1.當你有危及人身安全的自我傷害,或對他人傷害的風險。 2.當你有遭遇法律規定要保護的情境,像是遭到家暴或性侵,以及未成年遭受不當對待:此外,兒童被嚴重疏忽照顧也是需要通報的。         這些通報的規定,都是國家立法希望能及時保護你的安全,甚至提供更多資源協助遭遇傷害的你。         保密協定的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來訪者安心表達自己,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獨特,感受有多與眾不同,遭遇有多不堪,而深怕周遭的親友知道,都能在這安全的空間裡好好表達,好好梳理,好好修復。讓這些可能帶給你困擾的遭遇、感受或想法在你心裡獲得新的觀點和意義。甚至讓難以直視的潛意識內容有機會浮現於意識層次,而得到新的理解。         保密協定是對諮商專業人員的倫理規範,如果當事人自己準備好將曾經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內容告訴幾個值得信任的人是不會違反保密協定的,諮商人員並不會要求你不能向他人訴說這些內容。然而,準備好的意思是:你需要思考將這些內容告訴他人或公諸於世的後果,你會不會再遭到更多傷害?還是得到適當的協助?或者你是否已經有足夠的心理力量去因應外界反應而不被過度干擾?這是心理師比較會關心或想協助你的部分。         因此,心理諮商前的知情同意書,除了說明諮商架構外,其中的保密協定是要讓你對於在這架構中的會談感到安心,幫助你順利除理困擾的事。再者,如果你遭遇生命危險或嚴重的不當對待,也能得到適當社會資源介入幫助。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4/4

  用故事告訴孩子甚麼是「自信」 自信與自尊來自於務實的自我認識與正向的自我肯定。                     如實地面對自己,自信與自尊將油然而生。 前三篇文章,我們借用白雪公主故事中魔鏡和皇后的關係,來談父母如何成為幫助孩子正向成長的魔鏡 -- 客觀描述、正向反映孩子 多面向的 樣貌,讓孩子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接納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點,並發展為獨一無二的自我。 當孩子能夠認識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特質,並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相信自己的特質和能力可以解決問題,就能產生自信。 然而,要讓國小的孩子理解甚麼是真正的「自信」,還真的不太容易。在「 EQ 武功祕笈 II-- 我真的很不錯」的教案裡,用兩則伊索寓言讓孩子明白:怎樣的表現算是一種自信。或許你也可以試試和孩子談談這兩個故事。 故事一:「狼與獅子」         敘述一隻強壯敏捷的狼,因各方面能力都超越同伴,因此被同伴稱為「獅子」,讚許牠有如獅子般強大的能力。有一天,狼群遇見了群獅,所有的狼都驚慌逃走,只有號稱「獅子」的狼彷彿見到同類欣喜前往,結果被獅子吃掉。 故事二:獅子和老鼠 描述一隻小老鼠不小心打擾獅子清夢,被獅子生氣抓住後,哀求獅子饒過牠,將來會報答獅子。獅子覺得老鼠自不量力,但因為不餓也就放過老鼠。後來獅子意外被陷阱網住無法逃脫,老鼠果真來報恩,用牠的利牙磨斷了繩索,讓獅子逃走。 這兩個故事讓我們看見 號稱「獅子」的狼,在狼群同伴的崇拜下,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以沒有在遇到真正的獅子時快逃,而招來殺身之禍。小老鼠雖然不幸落在獅子手中,卻沒有妄自菲薄而過度驚嚇,當下用哀兵之計向獅子求饒,並承諾回報獅子恩德逃過一劫。後來,因為他的小巧身體能穿梭繩索間,並用利牙,咬斷繩索而真的拯救了獅子。比起「狼與獅子」中過度自信的狼來說,小老鼠算是真的有自信。 💡 親子活動 在說 ( 看 ) 完故事後,可以和孩子討論以下問題: 1.   狼為什麼被吃掉? 2.   小老鼠為什麼沒有被吃掉? 3.   狼和小老鼠,哪一個對自己的認識比較真實? 4.   列出 1-3 項孩子較不滿意的特質,討論這些特質在甚麼時候或甚麼樣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