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要導入社會情緒學習?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青少年面對的挑戰越來越複雜,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適應、家庭期望、自我認同與社群影響等。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青少年自傷、自殺、拒學、輟學等問題有逐年上升趨勢,反映出台灣教育體系在社會情緒教育上的資源與介入仍有待補強。
因此,教育部自114年起啟動為期五年的「SEL融入國民教育計畫」,期望透過制度化的推動策略,讓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成為日常教學與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這項政策參考美國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等研究基礎,證實SEL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情緒穩定、自我效能、人際能力與整體學習成就。
對神經多樣性的青少年而言,這更是教育公平與心理支持的重要關鍵。當孩子的需求被看見,適當的情緒與社交引導,便能有效降低孤立感與適應障礙的風險。
二、什麼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
SEL是一種整合個人內在覺察與外在人際互動的學習架構,涵蓋五大核心能力:
-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與價值觀,建立正向自我概念。
-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調節情緒與壓力、設定與追求目標、培養自我激勵與堅持力。
-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能同理他人處境、尊重多元觀點、具備公平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 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建立與維持正向關係、有效溝通、合作、解決衝突與求助。
-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依據倫理標準與現實情境,作出明智與有意義的選擇。
這五大能力不僅影響個人心理健康,也深刻關聯學習表現與人際生活。
三、什麼是神經多樣性青少年?
「神經多樣性」強調大腦功能的自然差異,涵蓋自閉症譜系、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妥瑞症、感官處理困難等族群。這些特質並非缺陷,而是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
許多孩子在學齡前能獲得早療與資源協助,然而進入國高中階段後,因為學業與人際壓力升高,加上資源投入相對不足,他們常面臨更大的挑戰,以下是三類常見神經多樣性族群的挑戰比較:
類型 |
常見挑戰 |
可能表現 |
需要的支持 |
自閉症譜系 |
情緒辨識與社交理解困難 |
難以表達情緒、誤解語意、僵化行為、重複性活動 |
穩定結構、視覺化支持、同理傾聽與情緒教學 |
ADHD |
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困難 |
情緒爆發、注意力分散、人際衝突頻繁 |
減壓策略、任務分段、正向行為引導 |
學習障礙/感官敏感 |
表達壓力、低自信、感官易受擾 |
逃避學習任務、封閉人際互動、過度敏感 |
彈性評量、多感官教學、環境調整 |
不同神經特質對社交、情緒或學習的影響並不相同,因此更需要個別化理解與支持策略。SEL正是架起理解與應對差異的重要橋樑。
四、父母如何協助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社會情緒學習(SEL)?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漸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意識,父母應從控制者的角色,轉向成為「對話引導者」與「情緒共學者」。以下是幾個與SEL五大能力呼應的陪伴方式:
- 共同建立情緒字典(自我覺察/自我管理): 青少年常缺乏足夠詞彙描述內在感受,導致情緒積壓或誤解。父母可用圖卡、情境影片、繪畫等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找出「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並探索如何回應這些情緒的方法。
- 轉化誤解為學習契機(社會覺察/人際技巧): 當孩子在社交中出現誤解或衝突時,先安撫其情緒,再一起回顧對話與互動,探索他人觀點,從中建構更清晰的人際「地圖」。
- 與孩子一起練習預測與選擇(負責任的決策): 青少年逐漸具備推理能力,可引導其預測行為後果。舉例討論「如果我這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訓練其判斷與責任感。
- 提供可預期又有彈性的社交環境: 為孩子尋找具結構、明確角色與規則的社交場合,如小組任務、社團活動、藝術創作課程,讓他們逐步建立自信。
- 建立「先理解、再調整」的陪伴態度: 當孩子出現情緒困擾時,先接住情緒、避免指責,再一起討論可以怎麼做得更好。這樣的陪伴讓孩子相信:我值得被理解,也有能力變得更好。
神經多樣性不是問題,是多元人類經驗的自然組成。SEL不只是教育工具,更是一種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連結世界的語言。希望在社會情緒學習成為主流的氛圍中,有更多孩子,更多大人都一起更認識自己,更理解別人;並且在人際互動中能選擇適當的人際界線和技巧運用,讓多元並置,創造更繽紛色彩的世界。
給正好閱讀到這篇文章青少年: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請記得,這並不代表你不好。你只是以自己的節奏、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釐清感受,或找尋真正懂你的人。SEL 就像一張地圖,幫助你找到與他人連結的方法,也幫助你更懂自己。願你在這條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光亮。
留言
張貼留言